今年7月,歐洲領袖們同意提名現任IMF總裁克麗斯汀‧拉加德為下任歐洲中央銀行總裁時,不僅大出金融市場的意外,也大出政治觀察者的意外。
出乎金融市場的預期,是因為過去擔任歐洲央行總裁者皆為歐元會員國央行總裁者出身,例如首任歐洲央行總裁杜森伯格出身自荷蘭央行總裁、第二任的特理謝出身自法國央行總裁、第三任的德拉吉出身自義大利央行總裁。拉加德雖曾擔任過法國財政部長與IMF總裁,但其職業生涯中從未直接參與過央行管理的工作。
大出歐洲政治觀察家的意外是在於,歐洲央行總裁之職向來被視為是與歐盟執委會主席相當,同為歐盟政治中最重要的兩項職位。歐洲大國在此職位上的爭奪向來當仁不讓。當歐元區於1999年首度創建之時,德國與法國即為誰擔任首任歐洲央行總裁人選,爭吵僵持許久,最後兩國才在歐元必須如期發行的壓力下,妥協同意由荷蘭籍的杜森伯格擔任首任央行總裁,但其不能完成8年任期、而必須在4年後交由法國籍的特理謝的特殊情況。
在歐洲大國與創始會員國中,荷蘭、法國、義大利皆已陸續擔任過歐洲央行總裁之位,作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與領導國家的德國,迄今未擔任過歐洲央行總裁之位,因此金融市場與政治觀察家皆預期,德國籍會是本屆歐洲央行總裁的國籍偏好首選,而德國現任央行總裁魏德曼亦表現出有意爭取的姿態。只是,魏德曼不認同目前歐洲央行實行的刺激經濟政策,始終為法國所反對。
拉加德的出線因此成為金融市場與政治觀察家的大意外。不僅因為她是律師出身、且毫無貨幣經濟學的專業背景與央行業務經驗,再也因為法國可能在8年之後再度取得歐洲央行總裁之大位,打破了歐盟大國輪流擔任的傳統默契。然而,拉加德的任命卻未引起太多的批評,反而引起部分評論者的期待與肯定。
美國財經媒體彭博就認為,如果懂得從錯誤中學習是偉大領導人的必要條件,那麼拉加德過去的紀錄證明她擁有這樣的特質與能力。她在擔任法國財政部長時,面對美國次貸風暴的發生,一度堅稱法國銀行業不需要進行再資產化(re-capitalization),但在歐債危機接續發生後,她很快認識到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改變立場積極且持續地督促銀行再資產化,以防止流動性危機。
同樣地,在希臘債務危機長達8年期間,她以IMF總裁之職參與國際金援計畫,初期她支持歐盟官方所堅持的,要求希臘政府實施嚴格的財政撙節政策以換取國際金援,但在數年後她便發現嚴格的撙節政策其實傷害了希臘經濟的復甦,而提出應以減免部分希臘的龐大債務以根本性解決問題。與她談判交手多年的希臘前財政部長Yanis Varoufakis就曾公開表示,儘管雙方因立場不同而時常對立,但他對拉加德卻從無敵意,反而認為她是一位聰明、誠懇、值得尊敬的對手。
拉加德能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以及非貨幣經濟學專家出身的背景,或許正是目前歐元區所需要的。儘管歐元區已經脫離歐債危機的陰霾,但其根本性的問題卻依然未解:如何在貨幣政策工具已經用罄的零利率時代,復興歐元區疲弱的經濟成長?如何說服歐元區19個會員國,尤其是德國,同意完成歐元區貨幣聯盟的最後一里路—實現財政聯盟 (fiscal union),或至少先實現銀行聯盟(banking union)?是拉加德所面臨的艱鉅挑戰。她對危機處理並不陌生。在法國財長任內,她經歷過美國次貸風暴;在IMF總裁任內,她經歷過棘手的希臘危機與歐債危機。她在擔任IMF總裁時所展現出的非經濟學者的多元視野 (例如她是首位觀察到經濟不公的擴大會影響全球經濟成長的國際機構領導人),與優異的政治折衝與說服技巧,是目前歐元區亟待推動的改革所正需要的。
本文刊登於工商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903000261-2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