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大學邀請本校公行系羅至美教老師參與跨洲圓桌論壇研討會,與歐、美學者對談「挑戰霸權:臺灣、波羅地海與歐盟」

公共論壇

    美國華盛頓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臺灣研究學程(Taiwan Program) 與波羅地海研究學程 (Baltic Program)針對近日立陶宛提升與臺灣外交關係在亞太與歐洲地區所引發的政治效應,舉辦橫跨北美、亞洲、歐洲的跨國、跨洲圓桌論壇研討會,邀請一位臺灣學者、兩位歐洲學者與兩位美國學者 – 主辦者華盛頓大學國際研究學院的Guntis Smidchens教授及James Lin助理教授,對談 “Challenging Hegemony: Taiwan, the Baltic and the EU” (挑戰霸權:臺灣、波羅地海與歐盟)的主題論壇。本校公行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羅至美獲邀與國立拉脫維亞大學比較政治學系教授Daunis Auers、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Zsuzsa Anna Ferenczy 博士等人共同擔任演講者,分別提供臺灣、波羅地海國家、歐盟等觀點。活動於臺北時間12月1日上午11點、美國西雅圖11月30日時間晚間7點、拉脫維亞12月1日清晨5點,透過Streamyard 於Facebook、Youtube舉行直播連線,共計有30餘位的觀眾在線參與。

    羅至美教授首先以「歐盟-臺灣-中國三角關係:分水嶺的時刻到來?」為題,提出她對歐台、歐中關係的觀察。她認為,歐盟在國際政治上一直以來都以規範性權力者自居,行為特色是「說得很大聲,做得很軟弱」,這反應的不只是歐盟受限於有限度的軍事資源與工具,也反映歐盟多數國家只安逸於做好區域經濟強權的自我定位,而不願做美、中之外的第三個全球性的政治強權。但近年來國際地緣政治快速變化,歐盟對國際爭議的和平主義路線已經很難保證歐盟能置身事外,尤其當事端涉及到歐盟會員國本身,立陶宛遭到中國大陸外交報復即為顯例。羅老師以臺灣學者身份呼籲,中國大陸以「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定義中國的發展。事實上,這描述對歐盟比對中國大陸更為適切。歐盟是全球最富有的地區,在國際經貿上是最強有力的行為者,此時該是歐盟在國際政治上「站起來」的時候。

    國立拉脫維亞大學教授Daunis Auers則以波羅地海三小國與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進行歷史回顧。他也解釋為何立陶宛願意選擇臺灣路線,而不是中國路線。與多數的歐盟國家,如德國、法國、義大利、芬蘭等不同,立陶宛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相當低。立陶宛也曾經積極擁抱中國路線,它是中國大陸在歐洲推動一帶一路的「17+1」集團成員,但參與多年後發現對該國經貿產生的實益相當微小,但中國大陸外資卻明顯地對立陶宛國內的基礎設施更感興趣。另一方面,波羅地海三小國因曾長期遭到強權國家-蘇聯,的佔領,對強權國家的霸權行為始終保持相當高的政治敏感度。

     Zsuzsa Anna Ferenczy 博士曾於2008-2020年間擔任歐洲議會的政治顧問,她以長期參與歐洲議會實際政治運作的經驗指出,現在是時候歐盟應該對台歐關係進行Re-conceptualize (再概念化)。歐盟應該走出與美國不同的路線,在不刻意反中的情況下,嘗試提升台歐間的各式實質關係,可努力的面向很多,從供應鏈、技術合作到教育文化等,均非常可為。她也提醒臺灣應該要走務實主義路線,不要認為立陶宛事件能因此瞬間轉變歐盟對台政策,不要以為「明天就能簽訂台歐投保協議」。

    在回應提問時,Zsuzsa Anna Ferenczy博士表示,歐盟不可能改變現有的一中政策,因為不符合它的利益。她與Daunis Auers教授均建議臺灣,應該將立陶宛提升與臺灣的雙邊關係視為是:「所有的一小步都是有意義的一步」來看待。羅至美教授則建議,在不改變現有的一中政策下,歐盟可以有自己的詮釋方式,而不必跟隨中方的解讀。主持人James Lin博士則認同「一中政策、各自解讀」的看法,他表示美國也是在不改變一中政策下,有自己的詮釋版本。

     此次活動在歷時100分鐘之後,在與會者熱烈的討論中,順利結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