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梅伊在首相府前發表完她的辭職演說,許多人包括她的政敵,不得不承認她的感性訴求令人動容。梅伊在演說中特別提到,做為英國史上第二位女性首相,她深感榮幸。然而,她的命運竟也與首位女性首相—柴契爾的命運相同,皆因無力解決保守黨內部對歐盟路線的爭議而被黨內同志逼迫下台。她的任內創下閣員離職人數最多、提案遭到國會否決票數差距最大、來自黨內與反對黨的不信任案最密集、同時也是英國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之一。
因為歐洲路線分歧而無法順利施政的英國首相,所在多有。但如果2017年英國大選出現的是不一樣的結果,梅伊或有可能順利做完任期。2017年梅伊突襲式的發動大選是她政治生涯中致命性的錯誤。她原本意在擴大保守黨在國會的多數優勢,以期能順利完成脫歐談判與日後脫歐協議的立法程序,此一盤算就當時所有民調預測來看,是一想當然爾的結果。
但大出所有政治人物與民調專家意外的是,保守黨丟掉了原本在國會的過半多數,而被迫必須與DUP合組聯合政權以保住執政。至此之後,她的首相之路走向了多災多難,而上個月保守黨在地方選舉的大敗,則是壓垮她風雨飄搖任期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段期間,她能撐過多次黨內同志對其領導地位的挑戰,包括許多她的內閣閣員的倒戈、明爭暗鬥,其實已出乎許多人的意外。
在不到3年的首相任期中,梅伊的施政,很可惜地,被脫歐議題所完全盤據,卻也是她最徒勞無功的部分。事實上,梅伊與多數出身上流背景的保守黨首相不同,她對勞工族群、經濟弱勢、經濟不公平等議題(這部分是工黨的傳統群眾與訴求),是相對較為關注的。她曾自承,從小她的牧師父親要她「盡量照顧所有人」。她也是首位對英國政治長期奉行的經濟自由主義路線提出質疑與反省的保守黨領袖。
她對2016年英國公投出現脫歐的解讀為,「這不僅是英國人民要離開歐盟,而是對英國社會要求一個更為深刻的改變」,「因為經濟自由主義與全球化讓太多人感到被遺棄」,她提出「負責任的資本主義」概念,逐步將前任卡麥隆政府推動卻傷害許多經濟弱勢者的財政撙節政策走向落日,重新推動社會住宅的興建,也在支持脫歐最強力的英格蘭北部推出「工業現代化策略」,希望將經濟成長由富裕的倫敦地區擴大到這些沒落的前工業區。然而,這些施政皆因脫歐政治的紛擾而未竟全功。
她的下台也意味著英國有協議脫歐的可能性減少。國會已3度否決梅伊與歐盟談定的脫歐協議,並因她的第4次新提案而要求其下台。歐盟方面已對梅伊辭職的情勢變化表示,這是一個「壞消息」,但未來不會與新首相對已定案的脫歐協議進行任何的協商與變更。據傳目前有意角逐保守黨首相職位者多達一打,就保守黨黨員較為偏好並已表態有意參選者來看,前外相強生(Boris Johnson)、前脫歐大臣拉布(Dominic Raab)、下議院領袖(Andrea Leadsom)皆為硬脫歐派。在歐盟無可能重啟協商、繼任者可能採硬脫歐立場的情況下,英國在今年10月31日前完成有協議脫歐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無協議脫歐的風險則顯著增加。
本文刊登於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190525002323-262105